4月24日,美国多家光伏公司作为申请人,正式向美国商务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交申请,要求对原产于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的电池(无论是否组装成为组件产品)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这一举动意味着,未来可能在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地区的光伏电池及组件等无法进入美国市场。这对于在上述四个地区投资的中国光伏企业来说,无疑带来重大影响。新能源产业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近年依托新能源产业优势快速崛起的新能源工业车辆未来是否会受到影响,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同样是新能源板块的主力,也迎来新一波压力。欧盟委员会6月12日发布公告称,如无法与中方达成解决方案,7月4日左右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最高加征38.1%的额外关税。据悉,欧委会对抽样的三家企业——比亚迪、吉利汽车和上汽集团,将分别加征17.4%、20%和38.1%的反补贴税;对参与调查但未被抽样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平均加征21%的反补贴税;未配合调查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将被加征38.1%的反补贴税。由于欧盟对所有进口车征收10%的关税。若再加上此次的反补贴税,意味着比亚迪旗下电动汽车出口至欧洲,所要缴纳的关税将合计达到27.4%;吉利汽车达到30%;上汽集团更高达48.1%。
除了上述三家企业外,参与调查但未被抽样的企业包括:爱驰、江淮、奇瑞、一汽、长安、东风、长城、零跑、南京金龙、蔚来和小鹏,这些企业需要平均额外缴纳21%的反补贴税。
相较新能源汽车产业庞大的体量,我国工业车辆显得较为“低调”,但连续十余年产销全球第一,叠加近年我国工业车辆在全球绿色物料搬运市场展现的强大竞争力亦是不争的事实。据国家工程机械协会工业车辆分会统计,2023年全行业锂电平衡重叉车销售108,790台,同比77,452台增长40.46%,出口36,183台,同比28,028台增长29.09%;锂电乘驾式仓储车销售6,938台,同比3,898台增长77.98%,出口4,005台,同比1,609台增长148.91%。中国新能源叉车在全球竞争力日趋提升,销量增幅明显,带动国内各大主机生产企业整体销售额和利润的大幅提升。
欧美一直是我国工业车辆出口的主要区域,且相关行业人士预测,伴随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生态环保需求,绿色节能且高性价比的中国新能源电动叉车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攀升。2023年中国锂电平衡重叉车产销以40%以上的高速增长,其高附加值属性为我国整机企业保持总体盈利水平稳步上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疫情开放后,越来越多中国品牌热衷开拓海外市场,中国锂电新能源工业车辆产品的出海步伐加速,迅速提升中国锂电叉车的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的同时,也为行业带来新的顾虑,即欧美对新能源产品的反倾销是否会影响到中国新能源叉车的出海之路。
这一顾虑并非杞人忧天,凭借中国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和新能源技术优势、以及丰富的应用经验,中国工业车辆版块中小型仓储车已基本形成锂电全覆盖,在全球市场独占鳌头。随着平衡重式叉车新能源化的日趋成熟与成本优势也开始显现,一旦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形成激烈的价格竞争,势必会遭遇反倾销的调查。前车之鉴并不遥远,近期有欧美对中国高空作业平台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早期有欧盟对中国手动液压搬运车的反倾销调查。尽管在欧盟对中国手动液压搬运车反倾销一事中,诺力顶住压力反败为胜。然而长达一年多的往返诉讼,我国除了少数行业头部企业又有多少企业能承受。
有行业专家表示,在海外市场,中国叉车企业应当保持合理的利润,不要过度比拼价格,更不要破坏当地市场生态圈。新能源叉车核心之一的锂电池发展既然受益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成长,自然也要做好承受新能源电池产业被调查的风险。
2024年3月6日,欧盟正式公布了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进口登记的实施法规,自3月7日起欧方海关将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为期9个月的海关进口登记,未来随时都可以启动征收追溯性关税的流程,北美地区自然更需警惕。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参与全球竞争,以中国制造业大国的优势,遭遇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在当前逆全球化思维不断涌现的大背景下或将成为我国众多优势产业不可避免的问题。对此,我国工业车辆企业也许将会面临汽车产业、新能源电池产业同样的选择,除产品外,生产制造的“走出去”,在第三方如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区与国家设立工厂,或者直接在北美、欧盟成员国建厂,如果走到这一步,我国工业车辆出口必然遭受冲击,此外面对成本的大幅提升,中国工业车辆的竞争优势所剩几何,将立刻呈现在行业面前。
综上所述,工业车辆企业踊跃出海,以其高性价比的特性能够从海外市场获得较高的利润;但从长远看,持续加大技术、应用创新,塑造中国品牌在全球的正面影响力,构建自身核心竞争力是一件任重道远却迫在眉睫的必由之路。